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不容轻视。有关专家指出,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成年人,信息“现代感”的过度冲击,往往造成青少年历史感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当今青少年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化的学习过程,这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而博物馆对于弥补青少年上述两个方面的缺陷,无疑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然而,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如今的博物馆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博物馆,这个“馆子”你常下吗?
浙江教育学院大二学生王坚来自嵊州,他说:“博物馆给我的感觉是陈旧、严肃,我很少上博物馆,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而是不敢,因为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以前去上海的时候,从上海的博物馆门口经过,不敢进去,不用问也知道那里的门票很贵。”当记者告诉他杭州市区的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的消息时,陈剑军显得有些惊奇,他表示以后要去各个博物馆转一转。
周末,在西湖景区里,记者随意采访了几位中学生,他们对博物馆的反应普遍比较冷淡。学军中学一位高一学生说,一是学习忙不太有时间去博物馆,二是即使有时间也不会去博物馆这么沉闷的地方。
记者发现,不肯迈入博物馆门槛的人,主要有以下3种理由:门票价格偏高,而在观赏内容和服务方面却乏善可陈;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缺乏特色,中小学生更喜欢人与自然、恐龙展等直观形象的展览,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消防、照相器材、钟表等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缺乏互动、参与类的项目,比如缺少能自己动手酿酒、做年糕之类的生活气息浓郁、参与性强的“博物馆式的游戏”。
博物馆,何时轻松读懂它?
面对近年来博物馆建设和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业内人士和教育界人士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反思一:陈列,可以不板“面孔”吗?
其实从2004年起,杭州市区的大多数博物馆就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一些博物馆至今依然门庭冷落。
杭州第四中学校长于爱萍说: “图片+文字”,或者“精品+文字”,这曾是我国很多博物馆大量采用的陈列方式,时至今日,这种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的“传统模式”已渐渐失去吸引力。于校长说:“即使免收门票,也竞争不过其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兴趣爱好那么多,要吸引他们来博物馆也比以前更难了。”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大课堂,要吸引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首先要把博物馆一成不变的静态陈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反思二:讲解,可以说儿童化的语言吗?
“老底子的杭州可没现在这么大,我小时候看到的清波门是……..”如果一位老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青少年讲解相关知识是不是更有吸引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目前杭州、宁波等地各类博物馆的讲解员大多是为外来旅游者而安排的,这样的讲解对青少年来说,虽然信息量大但接近度低,有些甚至味同嚼蜡。
方蕊是开云手机在线登入的大一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志愿者。因为学导游专业,所以方蕊对天一阁并不陌生,有时候还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承认,其实现在很多博物馆不能吸引青少年,讲解不精彩、没有针对性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我给孩子做讲解,也许我会从天一池前的九狮一象开始,用儿童的语言告诉他们天一阁和范钦的生动故事。
专家建议,博物馆不妨培养一支能运用儿童语言“讲故事”的特殊讲解员队伍,让他们成为孩子们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辅导员。
反思三:“历史”,可以动手触摸吗?
青少年喜欢的博物馆不仅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且能动手做。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近年来也做了一些尝试,推出雕版印刷、活字排句体验等项目,在游戏中向青少年阐释了天一阁的历史和特色;又推出寓教育、娱乐、体育于一体的定向活动,把学习知识与培养团队精神相融合。只是,开展类似活动的博物馆目前还是太少。
而在发达国家的很多博物馆,动手型展览已经成为主导形式。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恐龙馆,里面陈列着各种恐龙化石、骨架已经修复完整的恐龙造型。在一头巨大的恐龙脚边,设计者在厚厚的隔窗玻璃上,开了一个圆形的小“天窗”,孩子们可以从那边的手伸进去,触摸中生代庞然大物的脚脖子。类似的设计在国外的博物馆随处可见。
反观国内的绝大多数博物馆,人们几乎只能在厚厚的反光的橱窗玻璃前,远距离地端详珍贵而陌生的藏品。
在博物馆界,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贺宇红认为,其实博物馆可以为青少年做的事有很多,比如为学龄前儿童开展亲子活动,让他们从小养成“亲亲博物馆”的概念;为青少年举行成人仪式等;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里,为青少年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让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再有断根之忧……如果青少年眼中的博物馆不再严肃呆板,他们就愿意走近它,并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文章来源:《教育信息报》2006年6月1日星期四 A2版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