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承上启下之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按照“四严”要求、“四精”标准,办学水平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获批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附建园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省高水平专业群(A类),办学综合实力进入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队”,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坚持党建引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1.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分层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褚银良来校,面向广大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面向全校师生作宣讲报告,学校党委班子成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做专题报告;中层以上干部分别参加了不同层面组织的集中轮训;各党总(直)支部在组织教职工开展“学习强国”专题自学、阅读学习资料、听专题讲座等线上线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了集中学习研讨,参加了理论知识测试。全校上下掀起学习全会精神热潮,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构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共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含扩大)学习6次,编印《理论学习》专刊 3期。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定期开展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签订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法律规定,定期开展师生信教情况排摸工作。
2.强基固本,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建设。重点聚焦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提高治理能力、提升管理效能、完善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工作,全面提高全员制度意识和制度执行力。一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二级单位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党组织和党组织负责人的政治责任放在第一位,切实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和战斗堡垒作用。修订完善《中共开云手机在线登入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开云手机在线登入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中共开云手机在线登入委员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21项。二是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全年共召开党委会21次、校长办公会14次。三是对标争先,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学校申报省“双高”校建设单位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分别制订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考核指标体系》,分批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梳理《党建“双创”工作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逐项攻坚。认真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党员锋领指数考评、党建工作月报和专报等工作,每月召开党务工作例会。
3.正风肃纪,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高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纪律规矩意识。开展专项检查64次,检查单位63家,出动人员204人次,发现问题2个。收到信访件5件,处置问题线索1件,立案1件。持续推进清廉组工、清廉师风、清廉学风等十大“清廉工程”建设,召开“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会,梳理问题、统筹力量、强化监督。结合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有效防控廉政风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和党员覆盖,推动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召开2次廉情分析专题会,研判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排摸解决存在的廉政风险和问题。
4.走深走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提升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全面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知晓率、实现率、满意率。截至目前,共计17个单位(部门),95项业务流程在校务服务网运行,校务服务网实现办件量178718次,办件量一网通办率达84.1%。继续做好办事流程优化,对74项事项进行调整,删减办理环节217个,优化率达22.5%。实现全过程“掌上办”,校务服务网移动端投入使用,逐步实现校务服务事项掌上办公。全年学校线上办事件数日均增加150.7件,增长率为87.8%。
5.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自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一是以明晰可行的工作机制保障疫情防控。先后召开5次党委会、7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奋战一线,成立9个工作组、13个工作专班,制定“1+8”工作预案,形成了常态化动态快速反应防控机制。二是多部门协同配合打好在线教学战“疫”。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应用和信息化教学全国高职院校领先优势,线上开课率达89%,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获评省优秀案例8项、市优秀案例46项,获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优秀奖1项。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推出师生钉钉每日健康打卡,学生外出、教职工离甬报备等多项疫情防控“无接触”式业务,实现精密智控管理。四是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政工作,实现关爱学生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设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专项特殊困难补助,切实保障困难学生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就业工作转变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式,提升“线上就业”服务能力,全年举办线上双选会5场,提供招聘岗位12000余个。
二、坚持立德树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就
6.以生为本,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深化推进课程思政,评选2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发挥专业课育人,培养善于“传道”的课程思政教师。加强思政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校务服务实现学生事务“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提供便捷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重点建设3支心理工作队伍,做好不同层次问题的分类心理健康服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和毕业教育常规活动,开展“青马工程”线上线下培养、“一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品牌活动。全年荣获市高校思政工作系列奖项24人次、市高校思政研究会思政工作创新案例1个、立项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一般课题3项、市高校思政研究会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
7.多管齐下,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做好文明城市创建迎检工作,助力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开展“校园文明有你有我”专项行动,制订《开云手机在线登入校园文明公约》,建立文明校园创建清洁卫生责任包干、督促检查区域包干、教育管理人员包干三维网格化工作模式。围绕文明校园创建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校内宣传氛围营造。全面更新校史馆史料,完成行政楼及相关会议室学生艺术作品布设工作,更好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发展历程。构建网络宣传机制,开展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建设,做好舆情管控工作。全年在各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69篇,其中国家级媒体33篇,省市级信息29篇。全面实施学生“日日新素质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校园文明督察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全校上下齐抓宿舍文明,打造宜居、乐居新家园。
8.巩固深化,做好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深入巩固职业素养素能提升工程,加强特色工作总结提炼。启动学生综合素养申报 “学程”平台,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日常文明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重新修订“2020年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深入推进文明修身专项行动开展日常文明督察活动和垃圾分类专项检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系统形成7个具有专业特色鲜明的精修课堂,真正实现了“一院一课堂”。现代金报全版刊登了《素能并重培养金牌员工》。全年共有2234人次学生获得奖学金,98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269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43名学生被评为各类标兵,36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大学生。本专科获奖学生占总参评学生数的37.01%。
三、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新提升
9.立足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大力发展与省、市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紧密联系的城市园林、智能信息、旅游会展、贸易物流、文化创意、财会金融等专业群,已经建设了一批国家、省市级骨干、优势、特色、重点等名专业。园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入选浙江省两大高水平专业群。新增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项。截至目前,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13个、市级专业建设项目12个。21个专业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促进书证融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完成专业量化考核工作,为“名专业”建设、招生等提供基础数据。
10.加强管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发挥泛在、灵活、智能的现代化教室作用,逐步形成“一平台四端”现代化课堂教学新生态。为保障有序实施线上教学,开展了6次线上信息化软件和信息化教学平台使用示范培训,确保“停课不停学”;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每周组织线上公开课,全年共组织开展22场线上公开课,近3200人次参加线上观摩。开展各项教学检查,规范教学管理,133位督导及中层干部共计听课1184人次,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打造优质课堂,依托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全国高职院校领先的优势,借助“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以及“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组委会”平台,连续四年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并再次荣获“最佳组织奖”。
11.创新驱动,信息化教学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线课程建设保持优势,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数量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市级精品在线课程27门;已有44门课程在浙江省平台、爱课程等平台开课运行,选课超80万人次,涌现出一批“一门课万人选”课程,《插花艺术》等12门课程登陆“学习强国”。学校成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理事长单位。联合主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推进“互联网+教学”打造现代化课堂》荣获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优秀案例,多名教师成为信息化教学达人,应邀到兄弟高校作经验交流专题报告50余次,实现了智力输出。
12.分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显现。深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多样成才,实现人人出彩。2020届毕业生中升本型成效显著,录取人数99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3.04%,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技师型达20.97%、复合型13.44%、国际化型11.35%、创业型0.53%,达到提升型分类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79.3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U创沙龙”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省级创新创业大赛A级赛事三等奖以上奖项12项,“互联网”+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2项铜奖;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取得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浙江省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取得2项银奖。
13.稳中求进,招生就业持续向好。实际录取新生3817人,普通类新生3375人,高职扩招422人,计划完成率达98.1%,全校实际报到学生3731人,报到率达97.75%,实现录取率与报到率双提升。继续响应国家高职扩招政策,首次与海天集团联合招生50名学生,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成效良好;首次通过高职扩招拓展专业内涵,开设园艺技术(茶艺方向),为乡村振兴赋能。2020届专科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率97.10%,基本保持高位稳定。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97%,创业率3.54%、工资水平4629,升学率22.81%,其中就业率、升学率高于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四、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焕发新活力
14.四有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全员提升计划,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暂行办法》,明确负面清单,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形成教育、宣传、惩处与考核监督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服务育德走心计划,完善《服务工作量管理办法》,将教师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校社会发展的具体服务工作业绩化并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确保教师100%服务学生成长和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形成教师在走心中育人,学生在育德中成长。积极选树师德典型,开展以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题的“三全育人”活动,努力做到“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评选校青年教坛之星7人,推荐市师德先进个人1名。开展“三十年教龄荣誉”认定活动,完成29人荣誉证书发放。
15.引培结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高层次教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多岗位的公开招聘及人才引进工作。招聘9名专任教师、5名辅导员和1名信息化建设人员,其中副高1人,硕士研究生14人;拓宽企业人才柔性引进渠道,引进特聘教授6名。鼓励教师进修学历、企业实践、访工等,促进教职工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目前在读博士17名,毕业1名,新增4名教师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与知名行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全年各类业务培训共331人次,人均12天,教师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86人次,人均14天。另有3名教师参加省访问工程师培养项目,其中1人成功获省厅立项。学校正式成为省厅高校教师资格自行认定受托单位。
16.重点突破,教师教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新增科研项目101项,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44项,市局级科研项目54项,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1000余万元;《槭树新品种选育与良种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目;立项横向课题73项,获得市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7项,其中厅市级3项;知识产权成果共计授权10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授权17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智库建设培育有成效,建言咨政再创新高,共有7项研究成果市级以上领导批示。以我校为第一作者来源单位的教师共发表论文205篇,高级别论文发表数共计34篇,其中SCI论文7篇,EI及CPCI论文6篇,在北核高级别及浙江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中共发表论文10篇。
五、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展现新作为
17.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由我校牵头的宁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入选浙江省示范性职教集团。稳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功承办2020年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年会及宁波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各产学研联盟年会。与行业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视觉东方贝发文创学院和汇绿园林“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立项项目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新建相关实训室3个与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合作共建宁波交通辅警学院。
18.协同创新,地方服务能力增强。一是集聚政行企校研究力量,共谋协同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集聚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开展了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贯通工程攻关项目“道路绿化常绿植物抗逆性研究-以桐乡为例”,工程造价1.28亿元。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开展社会培训推广技术,联合协同单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培训100人次,规划建设面积1768万平方米。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学校地方服务创新团队集聚智慧,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进行社会培训服务和校地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槭树研究创新团队研究成果国内领先,《槭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成果获得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积极发挥专业人才的智力优势,定期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进驻象山新桥镇、奉化溪口镇等,积极助力新农村经济发展。连续10年选派园林专业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锦溪村开展科技攻关与应用,助力锦溪村香榧种植达2100余亩。承办宁波市中职教育系统干部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在甬高校第二期专业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71个,完成“一带一路”成人教育与培训双向互济项目企业家论坛2个,培训规模累计达到年9万人/天;完成职业技能鉴定801人/次。
19.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稳步发展。以宁波市“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特色创建平台为载体,深入推进与泰国暹罗技术学院的合作,落地首个海外丝路工匠学院。泰语语言文化中心和黑山语言文化中心两个语言中心获宁波市语言中心备案和认定。“中泰丝路工匠学院职业技能提升项目”与“泰国高校旅游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获批为国家教育援外项目。与宁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签署协议在我校成立“小语种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为城市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水平位列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四。
六、健全保障机制平台,创建文明校园新风尚
20.常抓不懈,优化办学资源保障。共建奉化新校区,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和首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宁波市发改委立项批复,一期项目正在全面建设中,建成后将极大地拓展办学空间,为省“双高”校建设提供保障。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德育工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结合起来,实现了“教育日常、设施完善、源头减量、分类高效”目标,荣获2020年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荣誉称号。组织完成校园智能快递外墙、学生宿舍9号楼、10号楼屋顶等28项修缮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节约型校园活动,执行大功率电器定时开关制,开源节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荣获“宁波市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称号,为“双高”校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强大动力。深化“无诈校园”创建,集中开展反诈活动。
21.多措并举,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深化信息化建设服务功能,荣获浙江省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投入使用新型一卡通系统,实现无卡消费、人脸识别、智能化用水用电等功能。推进学校财务信息化,财务报销实施网上审批试运行。打造书香城院,全年共采购图书30592册、期刊361种、报纸48种。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智慧安防项目建设完成,全面提高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防控水平,建成一套基于3D地图可视化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监控,确保校园安全。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成功获评浙江省规范化数字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