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贯彻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管、从严治校”要求、“精心教学、精细管理、精致校园、精锐部队”标准,紧密围绕办学综合实力进入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队”的发展目标,建好“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2018年公布的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业绩排名位居全省第16名。
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学风教风校风持续改进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和省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分层分类举办专题培训,邀请6位省市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达专程来校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暑期中层干部(扩大)培训等。发挥主渠道作用,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出台《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共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含扩大)学习11次,12个党总支组织中心组学习84次。
落实完成市委第四巡察组专项巡察整改工作。有效落实市委第四巡察组专项巡察整改工作。针对巡察组指出的12个方面问题,学校党委5次召开党委会暨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巡察整改工作;明确整改任务,按照“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要求,整改完成115条具体整改措施。共修订出台52项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逐步形成。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整改落实工作持续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巡察整改成果进一步巩固。
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全年共召开领导班子务虚会2次、党委会23次、校长办公会12次。出台《二级单位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出台10个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落实校院两级抓基层党建工作“两张清单”,开展党总支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党支部工作推磨式检查、党建工作月报和专报等工作,建立每月一次党务工作例会制度,全年共召开9次例会。编印《党员手册》《党支部手册》,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规范。实施党建亮显工程,设立7个党员示范岗,341名党员亮身份,242个岗位亮职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务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开展党务工作专题培训。商学院党总支第一支部“商领工程之‘百灵鸟’行动”获评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财会金融学院党总支“‘存折’上的学生党建”获评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获评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优秀党员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24人(集体)获评2018年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奖项。评比产生校级18名优秀共产党员、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6个先进基层党组织、3名“我最喜爱的支部书记”。
有效推进监督执纪问责。严格党的政治建设,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召开两次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分析会,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将作风建设覆盖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开展“清廉学校”建设,扎实推进“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四大工程建设,守纪律、讲规矩、重廉洁的良好校园氛围逐步呈现。从严执纪问责,开展专项检查13次,检查单位(部门)41家次,发现问题5个。合理运用四种形态,共处置各类问题线索11件,提醒谈话5人、诫勉谈话5人。织密制度笼子,加大监督力度。出台《纪检监察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对11位中层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专项审计,强化基建项目审计。深化学习教育,组织党规党纪和监察法知识学习考试,开展纪检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组织赴宁波市清廉教育基地——鄞州区塘溪镇沙氏故居考察学习。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
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定期开展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牢牢把握校园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严格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法律规定,防范宗教文化向校园渗透。出台《关于2018年服务工作量认定的指导意见》,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围绕“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活动主题,邀请新进、青年和从业三十年三个层面教师参加庆祝第34个教师节系列座谈会。开展第二届“身边的榜样”优秀学子事迹宣讲活动,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与各单位、部门签订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舆情管理;举办新闻宣传系列讲座,加强新闻通讯员和教育评论员队伍建设。全年在各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6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媒体47篇。学校官方微信累计推送188篇推文,2个作品分别荣获宁波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策划供稿奖和网民点赞奖。《荒山种出致富林》获得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2018年度“组织工作好新闻”三等奖。
推进责任文化建设。以文明校园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校园责任文化建设。出台《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各项迎检工作,获批为第二批宁波市文明校园;举办2讲“明责大讲堂”、2讲“知行新说”讲座,组织4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成为有责任的‘金牌员工’——责任文化引领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入选浙江省高校文化育人示范载体。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承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暨“争做中国好网民”宁波校园论坛。出台《“地域文化校园行”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邀请宁波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举办“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第四届教职工大合唱。精心打造“记得”毕业晚会、“我们再出发”跨年晚会、“青春故事汇”、新生艺术节、技能节等系列文化活动,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社团+”行动为引领,社团育人功能不断显现,青阳艺术团合唱团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合唱一等奖。
强化多元立体的学生教育与服务举措。以文明修身专项行动、专修课堂建设、专业素质公司制平台三大教育平台为抓手,推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文明习惯培育,实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要”与“十不要”》,培树优良班风学风,组织开展学风建设专项行动。开放以提升核心专业素质为目的的专修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本年度共有12人获国家奖学金、182人获省政府奖学金、1831人获校级奖学金,评比产生10个文明班级。精心服务、精准资助、精细管理,启用网上办事大厅,开通“NBCC微学工”,打造学生新媒体网络教育与服务信息平台。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文明寝室建设、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和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三大体系建设。
三、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名专业名课程建设取得成果。新增市品牌专业1个、优势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13个、市级专业建设项目11个;申报新专业1个。开展专业量化考核,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工作量化评价机制,专业间的竞争态势逐步形成。基于专业群的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显著,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位教师获得国家文化与旅游部“万名英才”培养项目;承办中国(宁波)民宿博览会等。与宁波市园林管理局合作成立宁波园林学院,培养园林行业高素质、高技能服务和管理人才。执行“课堂教学十项规定”,实施“教风建设专项行动”,聚焦日常课堂教学与管理,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人人敬畏课堂、关心关注课堂”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开展2次“课程思政”公开课和交流会,组织2次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案例评选与展出。继续推行“基于说课的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制度”、“基于合格课程评估的课程准入制度”、“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制度”。加强基层组织教研活动,开展14 次教学公开课程。落实听课制度,140位督导及中层干部共计听课1651人次。承办省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2018年年会,1名教师获浙江省第六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组织召开宁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暨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浙江分部2018年年会,按照“融合·共享·发展”理念,一年来共享集团各方资源,1项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4项案例入选宁波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典案例;校企共建课程135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299人。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物流管理3个专业率先试点。浙江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通过中期检查。现有省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投入1300万完成校内实训室项目建设。修订《实训室规范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提高使用效益。
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保持领先地位。4门课程被认定为全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课程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课程被立项为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认定数量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共有30多门课程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全国性平台上线开课,选课人数超过25万人次,课程被27所院校引用。“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心”落户我校,继续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4项,累计获奖数位居全省第一。投入1000万元完成对62个教室进行“现代化教室”改造,组织“互联网+教学”专题交流会和现代化课堂创新公开课5次,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氛围逐步形成。“高职院校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应用探索与实践”获宁波市第十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人才分类培养取得新成绩。录取2018级新生3154人,计划完成率99.7%。确立247所中学为生源基地,启动“中高职教育联盟交互系统”平台。22个专业在全省排名中有进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投档线位列全省同专业前10%。“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升本型成效显著,占毕业生比例达到20.15%,复合型达15%、国际化型达10%、创业型达3%以上,达到提升型分类培养目标的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65%。校企共建2个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带“名学生”。“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宁波市第十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承办浙江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3个赛项;共5324人次学生参加校级技能节,学生获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全国竞赛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5项,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共123项,实践能力和技能竞赛水平进一步提升。举办11场校园招聘会,1500余家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省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一、二等奖各1项。高职院校三大奖项(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技能大赛)全国第119名,浙江省第9名,宁波市第2名。2018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97.7%,职教师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74%。
四、加强师资引进培养,“名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高层次人才引进稳步推进。围绕学校“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学校人才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参加省、市各类招聘会10余场次,面试洽谈22位高层次人才,共招聘和引进各类人才2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5人,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3人,其中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明确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类型、待遇及考核。
师资队伍培养管理深入实施。加强对专业主任的选拔、培养和考核,2名教师赴德国参加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参加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训。共1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5名教师赴新加坡、5名教师赴美国参加培训;积极探索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并强化管理,3名教师离岗创业创新。实施“高级技能素质提升计划”,出台《教职工考取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取得业内公认的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有23人具有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全年培训专任教师282人。严格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在职教职工公积金;调整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岗位核定比例及岗位数,对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进行调控,拓展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空间。
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高质量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调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重新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明晰议事决策内容、程序和要求,加强督办落实。修订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领导下基层调研制度。强化干部队伍梯队建设,选拔培养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出台《领导干部和高级职称人员因私出国(境)管理办法》《中层干部社会团体兼职管理办法》。开展“精细管理”专项行动,加强对管理服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倡导“首问负责制”,开展管理服务岗位人员培训,效果显著。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引进8名辅导员,启动首批辅导员工作室申报。1个辅导员工作室入选“宁波市首批辅导员工作室”,1名辅导员跻身“2018浙江省名师辅导员成长引领计划”。
五、积极开展开放办学,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科学研究提质效应显现。新增科研项目135项,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47项,局级科研项目25项;立项横向课题60项,经费总额共计299余万元。出版专著6项,编著6项。6位教师获市局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决策建议稿获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等肯定性批示并刊用。知识产权成果显著增长,共计授权8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的高级别论文共计30余篇,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的数量与质量有明显提升。修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完善教师教科研奖励体系,加大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激励力度。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浙江省园林绿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2018年度浙江省应第二批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宁波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获批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持续推进校地合作向镇村延伸,深化与象山新桥镇等地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助推农村振兴战略,2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助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遴选3支队伍为第三批校级地方服务创新团队,10名教师列入2018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领雁成长”工程。严格“技能+学历”办学项目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培训基地获评宁波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共开展各类培训82项,培训规模达到年17851人天,培训人数2900人,培训总收入382余万元。
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宁波TAFE学院45位老师及248位学生回归本部,学校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稳定办学秩序,实现平稳过渡。获批市“一带一路”教育国际特色创建平台1个,市“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项目2个,各项国际办学水平指标均得到提升。共与7个国家和地区的8所院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新增10所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沿线国家合作院校,组织5批次共50名学生到4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共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17人;继续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共5人。全日制在校生858人,2018年毕业生获得中澳双文凭人数达252人。根据《2017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我校位居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三位。
六、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谐精致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学校纳入浙江省23所试点院校。开展校内外质量保证体系学习,组织两批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高级实务培训。承办2018年浙江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宁波地区)试点院校座谈会。开展全校动员和布置,树立起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主体意识、质量意识。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施计划与实施进程》,逐步开展“五横五纵一平台”建设、一页纸报表制度、四个层面诊改、工作标准撰写、信息化建设、内控制度、绩效制度等方面工作,建立起“制度管权、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绩效可测”的内控运行机制。
数字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称号,2018年通过终期验收。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规范发展的意见》,推进数字校园信息系统应用落地,建成36个面向校内外发布信息的子站,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培训,保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项目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优秀成果奖。继续做好宁波市休闲旅游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建设以及服务推广工作。
校园建设和资源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拓展办学空间,与奉化区政府签署《开云手机在线登入(奉化校区)建设项目合作协议》,溪口校区迁至萧王庙街道奉化城西文化教育园区,项目总占地420亩,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按3000人规模设计投建。开展精致校园专项行动,完成食堂、外籍教师宿舍的改造工程和校园零星维修工程,新建实习实训钢结构大棚。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工作,后勤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财务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完成“大财务”运作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持“四星”治安安全单位,荣获“宁波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安全稳定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打造书香城院,全年采购图书29304册、期刊374种、报纸50种,7种数据库资源基本满足师生需求。完成浙江省高等学校数字档案室申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自查,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贯彻执行教代会工作制度,召开四届二次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